丝路明珠康县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到服饰,不能不想到丝绸文化。华夏民族有五千多年的蚕丝历史,传说嫘祖是养蚕治丝的发明人,《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这里的“西陵”,指中原以西的地区。

记忆如春蚕吐丝

横亘与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华夏的龙脉,传承于这一地区的农耕文明,生生不息守护着世代平安。

康县位于西秦岭山脉以南,巴山以北,嘉陵江上游的峡谷地带,是丝绸之路南线——中国北茶马古道的必经地区,也是蚕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西秦岭山脉,危峰如林,林木茂密。巴山山脉,山峦重叠,峡谷幽深。嘉陵江上游谷地的涓涓细流,犹如温婉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康县这片神奇土地。

小时候,我常听长辈唱一首民歌:

走过了高山走大湾,

小哥哥办茶下四川。

百五的背子棕绳绳捆,

脖子背长腿背肿。

……

这是一首流传在康县的古老民歌,唱的是在茶马古道上,一个女子对外出背茶贩货丈夫的思念与担心。从这里,人们不难想象到康县地势地貌的复杂性。

康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是石头山、插在云中间,地是卧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憨实勤劳的康县人民,用脚一步步踩踏出了一条贯通陕甘川的古老丝绸南路。虽然途经康县的这条民族迁徙通道,这条经济流通的血脉,这条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孔道,它跨越千年之后,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早已褪去繁华,但是丝绸精神恒古留存,人们栽桑养蚕的遗风仍在保留,乡村发展的坚实步履一直在向前迈进。

《新纂康县志》记载:康县在明清时期,“蚕丝,全县皆有之,每当清明时,即孵化为蚕,村庄妇女皆育之,经期四旬即得丝焉。”康县所产的丝织品,色泽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细,在丝绸之路南线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康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生产。年,云台镇因种桑养蚕成绩显著,获得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康县的蚕桑养殖发展迅猛,年被中国丝绸协会指定为“优质出口原料茧基地”。

年10月3日,胡耀邦总书记重走长征路,由四川南坪县(今九寨沟县)来到陇南进行工作考察。他满意地对陪同的干部说:“你们那个‘种草种树,振兴农牧,多种经营,以工致富’的方针可以,体现了你们的优势。”当胡耀邦总书记听过康县对林业情况的汇报之后,他给县委政府题词:“创造营林致富的新经验”。

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甘肃陇南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他路过满目翠绿的康县长坝镇段庄村时,看到村民正在路边桑园里忙碌,连忙停车,走进田野,看桑叶、进蚕房,同蚕农亲切交谈,勉励他们搞好生产自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年除夕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舟曲看望受灾群众,他途经康县在长坝镇花桥村时,却留住了脚步,高兴地对陪同的县上干部说:“发展的步子不能停下来,要利用好本地资源,拓宽收入门路,让大家都富起来。”

康县人民没有辜负中央领导人的重托!时代在进步,中国共产党照耀下的人民幸福路,越走越宽阔。如今,康县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康县现辖21个乡镇,个行政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20.22万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从北到南,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美,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是甘肃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森林覆盖率70%以上,良好的生态资源,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素有“甘肃万宝山”和“陇上江南”的美誉。

“生态康县,养生天堂。”绿色兴县,是最大的发展亮点。近年来,康县认真学习贯彻“两山”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确立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战略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坚持把脱贫攻坚深度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乡村振兴工程之中。康县县委连续9年,以1号文件全面安排农业农村工作,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等“四个全域工程”,将全县个村庄绘就成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秀美长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顾过去。年康县个行政村中,贫困村有个,占比例17%。全县17.61万农村人口,大都分散居住在70余条河谷和90多座山坡的峡谷和半高山的林缘地区。境内矿产资源贫乏,耕地面积少,耕作条件差。90%以上村庄,房舍破漏,垃圾遍地,交通闭塞,基本处在“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讯靠吼”“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全县农村贫困面高达54.27%以上,贫困程度深,精准扶贫工作难度重重。发展行路难,工作难,是康县每个干部思考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扶志是根本。“老百姓靠什么生活?他们怎样生活?眼前的绿水青山,并没有转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是发展思路问题,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这是康县县委主要领导人的原话。

在人类历史上,途径康县的“陇蜀道”是行路难的代名词,但它并没有阻隔时代的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全县上下、干部群众携手共克时艰,勇于向贫困挑战,探寻康县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宝。年9月,康县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他们没有坐下来闭门开会,而是在走村串户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带领县直、乡镇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去浙江安吉学习考察。

“历史发展、文明繁荣、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

早在年8月15日,在浙江安吉在天荒坪镇余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详实的农村调查,就坚定地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总书记的话平和,坚定,铿锵有力,它同样激励着康县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去思考,去继承,去发展,去创新。

从浙江安吉考察回来的康县各级干部,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对全县贫困村展开了大走访、大调查,县乡两级干部详细了解了康县老百姓对农村工作的所诉所盼。

年9月27日,康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会上集思广益,反复论证,讨论确定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康县十六字发展战略。同时,康县按照省委政府、陇南市委政府的部署,启动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思路一转,满盘皆活。解决时代课题,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符合康县特色的扶贫发展路子。

年,康县县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制定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围绕“十六字”战略全力实施“四个全域工程”,并提出了“统一规划、全面惠及,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工作原则和“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的四不纪律。这就是早期的康县经验。

一年的努力,康县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也浇灌出幸福的花朵。年陇南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学习推广康县经验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对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肯定。

咬定青山不放松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甘肃视察,根据甘肃实情做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这犹如春雷乍响,也给康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部署,全力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打造。年康县县委政府按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立足本县实际,出台了《全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计划用3至5年时间,每年按70个村建设,完成全县个村个社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有机整合,对全县个村按照不同风格进行规划设计,提出了“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景观、一户一品牌”的建设理念,用科学的规划体系引导农村建设,配套实施以路、水、电、房、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全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其次,明确了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分为精品村、示范村和达标村。

精品村:规划合理,生态优美,经济富裕,有历史和时代文化特色。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整洁美观,绿化达到80%以上。达标村:完成“四清、五化、五改、六有”工程,入户道路硬化60%以上,绿化达到70%以上,管理规范,乡风文明。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康县立足生态立县,走生态路,打“山水牌”,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能。年启动了“三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义务植树工程,对公里公路沿线10米范围进行绿化,并建设亮化景点32处。一举解决了游客“旅”的时间长,“游”的时间短的问题。这也是康县历史上,连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如今,这条绿色长廊,已成为康县大景区旅游的轴线。

在农村基础建设上,将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基本要求,注重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不搞大拆大建,遵守自然法则,把特色农业、林业和农事体验与自然景观统一起来,对古村、古街、古坊和古树名木进行保护。不搞千村一面和重复雷同建设,节约资源,依山就势,因村施策,充分利用废旧瓦片,河道石头和干枯树木等建材。其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注重了“一村一品”生态农业建设。以三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为主轴,在康县南部地区,发展以自然生态和山水景观为重点的乡村文化旅游,按照“搬得出、能致富、稳得住”的原则,对阳坝镇天鹅湖村、龙潭村等13个移民易地搬迁安置点,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保护,建成了生态文明新村。在康中、康北地区将传统农耕文明逐步引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休闲旅游,全县建成了生态旅游大景区。

文化建设上,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村史馆和文化大院,以及村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上,突出“一村一品”,以红军长征途经地、陕甘川游击总队等红色遗址为依托,建成了大堡巩集红军纪念园、对对山风景区和岸门口朱家沟红色旅游古村落。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培育了百公里生态风情线、梅园沟景区和花桥景区等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以古道古镇、古桥和古庙宇等为主体培育了茶马古道文化,以非物质文化梅园神舞、男嫁女娶和锣鼓草等为主题树立地域文化品牌。

资金运转上,康县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思路,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农村项目资金,杜绝了扶贫资金“乱撒胡椒面”的现象。其次,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干多补、少干少补”的办法。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公平公开,透明奖补,有效调动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上,全县依托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规划,全县21乡镇个村发展起核桃、花椒、蚕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畜禽养殖、蔬菜、蚕桑等多元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品牌战略,兴源土特产和龙神茶叶企业的“康县黑木耳”“香溪茗雾”等农特产品,已成为“甘味”名牌。

不断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完善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大户带动”的旅游带贫机制,建成长坝镇花桥村、王坝镇大水沟村及何家庄村、城关镇凤凰谷村、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白杨镇桂花庄村、阳坝镇珍爱茶山村等特色旅游扶贫村。其次,发展集观光休闲、民宿体验、创意农业、电商扶贫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69个,发展电商企业38家、物流快递20家,各村依托传统节日和小长假,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带动户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政策措施到位,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出了康县的扶贫发展模式。年“5.1”期间,康县乡村接待游客22.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实现了“环境美”与“产业强”齐头并进,全县多名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脱贫。

年2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康县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群众期盼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的改变,乡村扶贫在康县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烂泥沟与中国最美乡村

花桥村位于康县长坝河流域的白望公路沿线,过去村里的道路泥泞,群众住房环境差,村容村貌乱,思想观念陈旧。年全村共有户人,贫困人口就占到户人。

如今,花桥村是一个美丽乡村与生态景观结合的国家4A级景区。村里有一棵神奇的千年菩提树,这棵树雷击不倒,数次受伤后不治自愈,更为神奇的是体空而枝叶繁茂,诠释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间大道,激励着村民奋发有为,无私奉献。

我采访花桥村党支部书记田仲虎时,他谈到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田仲虎认为,村里的这些变化,这中间彰显的恰恰是康县乡村所特有的田园生态价值。

年花桥村开始实施风貌改造,村民秉承“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的“四不”理念。通过借助本村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挖掘了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复活”了乡情乡愁,发展乡村旅游,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

田仲虎还告诉了我花桥村的几次美丽蝶变:

年花桥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建设目标。

年2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地震灾后旧址上重建的花桥村视察,还与村民们一起热热闹闹吃了晚饭。

年花桥村继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并且请来了专业人员根据花桥村已有格局,进行合理规划。

年花桥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年12月30日,花桥村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连续摘得“中国最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年入选“首届金羚奖·寻找西部新景”,随着“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论坛首个项目康县花桥温泉酒店的开工,它已成为康县全域旅游的名片。

花桥村的嬗变,它只不过是康县山村发展的一个例,一个缩影。国家4A级景区王坝镇何家庄的一位村民对我说,过去一进村里就好像是进了人家的圈房,因为没有路,只能顺着小沟踩着石头走,碰到山洪暴涨,路就断了。虽然村里离县城很近,但出行特别不方便。他还特别强调,以前村庄面貌脏乱差,蚊蝇滋生不说。低矮的房屋,破旧的穿着,尤其是“人穷不讲究”的落后习惯,让村里人与外界格格不入。

今天何家庄村的生态之变,得益于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回想往事,村民何政山还记得年那个雪天,县委主要领导来村里调研,村委会召开了一次村社群众大会。在会上,那位领导说,由镇村两级主导建设方向,何家庄的群众担当建设主体,按照县上确定的“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十六字方针,依靠精准扶贫和帮扶行动,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以传统文化为脉搏,高质量,高品位,建成“仁义礼智信”五园等,全面完成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6年时间过去,何家庄村按照“发展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宜居宜游宜业”的思路规划,分步骤实施了美丽乡村利民、惠民、富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设,村容村貌终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年,中央电视台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甘肃康县:守住绿宝盆古村落迎来蝶变》报道说,位于甘肃康县大山深处的村子,叫朱家沟,年12月,朱家沟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可谁能想到,这座有多年岁月的古老村落,曾是村民口中“种地乱石窖,只能靠山林”的“烂泥沟”。年,该村下大力气整理河道、清洁垃圾,全面升级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已成为亮点乡村旅游景区......

今天的朱家沟,沉睡的历史和见证红色基因的麻柳树被重新唤醒,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成让全体村民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中建集团帮扶的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项目已在沟口建成,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贫困村民早已脱贫迈入了小康社会。

沧海桑田,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映照着康县人脚下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康县的发展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四个全域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美丽蝶变。它对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做出了生动鲜活的诠释和佐证,形成康县经验和康县模式。

目前,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个,1镇12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整县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已初步建成。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旅游名县”等10多项国家级称号。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大联盟论坛永久会馆建设基地。

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康县进行了奖励表彰。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如今康县,在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守望着西秦岭山脉以南的一方大绿宁静。它景美人醉,游客络绎不绝,百姓安居乐业,那些曾经被经过岁月沉淀的村庄,已向世界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纯美乡村风情长卷,成为璀璨的丝路明珠。

文/王皓

来源:中国网中国舆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